金灿灿的稻田迎风飘摇,沉甸甸的稻穗散发着阵阵清香。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这个曾经家禽家畜排泄物随处可见,居民生活垃圾俯拾皆是的地方,在中铁文旅的积极整治下,如今已蜕变成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和新型观光农业产业园。ntenteditable="false" style="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block: 0em; margin-inline: 0px; padding-inline-start: 0px; width: fit-content; max-width: 100%; margin: 5px auto 20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Arial; font-size: 16px;">
乡村“靓”起来
黑龙滩的华丽变身是中铁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铁文旅坚定不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大力开展人居化境治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绘就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振兴新画卷。
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铁文旅针对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将传统农村建成宜居宜业的郊区新城。并围绕“住房、就业、社会保障”三大民生主题,按照现代城市社区结构,实施修建了包括房屋、学校、医院、超市、停车场、图书室、农贸市场等功能配套一应俱全的现代化安置社区,推动19100人由村民变市民。
其中,中铁国际生态城以人均60平方米住宅面积的标准妥善安置了原区域内1200余户4000余名村民;中铁黑龙滩建成高品质安置区76万㎡,安置原区域居民9520余人;纳雍项目投资4亿元优先保障受灾群众安置房建设,安置受灾居民6323人。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block: 0em; margin-inline: 0px; padding-inline-start: 0px; width: fit-content; max-width: 100%; margin: 5px auto 20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Arial; font-size: 16px;">
“以前我家住的是石头房,不仅低矮,室内面积还小,每次下雨还会漏雨,但又没有能力重新盖房,只能将就住着。”杨继林是中铁国际生态城原住居民,现在他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已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
产业“强”起来
走进长征村,可以听动人的长征故事,也可以在当地市集寻到原汁原味的农特产品,红米饭、小茨菇、青岩猪蹄,样样都是村民的致富“法宝”。
作为中铁文旅打造的乡村振兴产业项目,两万五千米的兵临贵阳花溪红军长征历史步道,不仅串联了花溪红色印记,更承载了“一路带十村,村村都富裕”的美好愿景。该历史步道采用“运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沿途红军长征历史遗迹、长征文物、历史场馆吸引游客,鼓励村民改造红军驿站,带动村民农特产销售,形成乡村振兴品牌体系,助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致富。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block: 0em; margin-inline: 0px; padding-inline-start: 0px; width: fit-content; max-width: 100%; margin: 5px auto 20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Arial; font-size: 16px;">
“步道的建设,不仅给我们村民营经济带来很大的发展,也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就业问题。”街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伦说。
兵临贵阳花溪红军长征历史步道是以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典例。近年来,中铁文旅做足“旅游+”文章,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康养等融合发展,成功落地中铁·诗里阡陌、兵临贵阳花溪红军长征历史步道、中铁农庄、石门宿集等一批乡村振兴产业,有效带动了区域村集体实现增收致富,激发了区域乡村振兴活力。
中铁·诗里阡陌项目将建设成为仁寿诗里阡陌田园综合体、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四川美丽宜居乡村治理典范、大成都都市圈乡村度假目的地、成都人的乡奢疗愈目的地,围绕餐饮、旅游、文化、运动、生活、儿童娱乐六大主题配套为游客提供乡村疗愈度假服务。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block: 0em; margin-inline: 0px; padding-inline-start: 0px; width: fit-content; max-width: 100%; margin: 5px auto 20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Arial; font-size: 16px;">
村民“笑”起来
乡村振兴项目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区域村集体实现增收致富,也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端上了生态旅游的“金饭碗”。
早上7点,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扰绕村香茗阁的老板就忙开了,刚开门他店里便迎来了第一波游客。“这些都是从各个地方来露营的人,到了下午高峰期我们店里都是爆满,一天的收入也有好几千。”谈起旅游生意经,香茗阁老板满脸笑容。他说:“在家开餐馆比外面打工强多了。”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block: 0em; margin-inline: 0px; padding-inline-start: 0px; width: fit-content; max-width: 100%; margin: 5px auto 20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Arial; font-size: 16px;">
在香茗阁的周边,还遍布着各种民宿和餐馆,这里的村民也都依托附近的露营基地和红色旅游产业逆袭成小有资产的致富能手。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block: 0em; margin-inline: 0px; padding-inline-start: 0px; width: fit-content; max-width: 100%; margin: 5px auto 20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Arial; font-size: 16px;">
除了利用乡村振兴项目带动区域百姓自主创业增收致富,中铁文旅也依托区域内优质产业项目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已累计为村民提供工程施工、材料运输、物业服务、体育培训、绿化维护、酒店管理等相关就业岗位17800余个。
ntenteditable="false" data-filtered="filtered" style="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block: 0em; margin-inline: 0px; padding-inline-start: 0px; width: fit-content; max-width: 100%; margin: 5px auto 20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Arial; font-size: 16px;">
其中,中铁黑龙滩项目为安置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2800余个,解决村民就业3000余人次。中铁国际生态城依托安纳塔拉酒店等50余个产业项目,为地方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居民自我“造血”能力,带动了原住村民约80%的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居民年均收入实现大幅提升。(董英豪 罗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