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闵行”推出“调研手记”栏目,全方位、立体式呈现调研成果,力求成为闵行“以调研开局、以调研开路”和“三个紧密结合”的真实记录,助力调查研究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本期关注浦江镇汇东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房长斌的调研手记。
“小葫芦”成产业,托起乡村振兴共富梦
浦江镇汇东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房长斌
汇东村地处闵行区东南角,与浦东新区航头镇汇达村、丰桥村相邻,是“一带六村”连接浦江、航头、周浦的东北门户,也是闵行区浦江镇6个保留保护村中唯一一个跨大治河两岸的村庄,村域广阔,生态优美,离人民广场25公里。这里保持着“离都市不远,与自然很近”的特质,是大治河畔的世外桃源,人文积淀极为厚重。

汇东村曾是全区拆违和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在经历了“五违四必”整治和生态修复之后,水变清了、岸变绿了、天也变蓝了的同时,也让汇东村年可支配收入减少了约200万元,成了靠镇财政托底的经济薄弱村,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土地流转费。
“财路”被断,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做到既留住绿水青山,又创造金山银山的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调研开路:农村产业如何选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如何找到适合汇东村自己发展的产业,我们从历年经验教训看,引入重资产项目的失败风险较大,且受土地性质等使用限制条件较多;搞蔬菜大棚、传统农业的好时机也已经过去,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规模、品质上都不占优势。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在经过几年的蛰伏期,我们村两委班子紧紧抓住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一机遇,将市场需求作为选择农村产业的首要条件,充分考虑产业特点、区位优势等因素,经过反复的调研走访论证,深思熟虑后,村两委班子决定引进资金投入少、种植要求低、附加产值高、发展空间大,能够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的“葫芦”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新路。
实干破局:葫芦产业怎么育
葫芦压窗台,福禄自然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寓意着“福禄”,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5月份,我们引进了1家套板葫芦企业,从入住、投产、销售等方面全链条给予了企业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

产业用房受限怎么办?为了使企业能够尽快入驻,一方面,我们将自己的村委会搬迁至高架桥下的临时道板房,腾出房屋给企业,解决办公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清退1家拖欠土地租金、效能低的企业,并回购其存量建筑等方式,最大限度盘活现有资源,想方设法为满足企业后续发展壮大腾挪空间。同时,这2块房屋租赁将为村集体新增80多万元收入。

土地使用受限怎么办?由于原有土地流转都在合同期限内,需要让企业快速投产。一方面,我们打造葫芦样板田,盘活现有零星土地资源3亩,先行先试开展种植。另一方面,发展庭院经济,鼓励村民利用自家庭院种植葫芦。从种植到采收、再到加工销售,促成企业已与村民达成协议。目前,第一批已有50户村民进行了庭院种植,每户预计平均新增收入8000元左右。
开拓立新:形象IP勇敢创
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下去。
围绕“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我们持续深化拓展产业优势,不断推陈出新,多点开花,靶向发力,逐步实现葫芦产业项目的四种价值优势。
一是经济价值。葫芦根据品种、产量不同、价格自然也不一样。大葫芦苗亩产平均500个,中号葫芦在1500至2000个左右,成熟后的葫芦通过分拣、去皮、晾晒等工序处理后,根据品相从几元至几百元不等。

二是文化价值。该企业法人为“套板葫芦”非遗传承人,可以将文化元素融入,加工成艺术品、工艺品,这个附加值就更高了,可能呈几倍、几十倍的增值。
三是社会价值。该企业长期与区残联合作,已推出了闵行区残疾人“阳光之匠”手工制作品牌项目,按照不同的工艺,残疾人可获50至200元不等的加工费用。
四是治理价值。乡村振兴,关键在于留得住人。葫芦从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等全产业链,村民都能参与,可以让村民不出户、不出村就能实现就业和增收。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党总支+企业+农户”模式,扩大葫芦生产种植规模,推进葫芦博物馆、葫芦特色食品、七彩葫芦研学路线、葫芦灯艺术节等项目建设,鼓励更多村民利用庭院种植、参与葫芦生产加工等方式,努力打造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网红葫芦形象IP。
我们预计,每年将吸纳3—5万中小学生来村里参与葫芦研学实践活动,还将为村集体带来增收至少100多万元,种植村民平均每户1万元以上的收入,可新增至少50个就业岗位。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辐射带动大治河带周边村,串珠成链,成方连片,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长效增收,村民收入持续增长。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