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乡村振兴电商平台!
注册 登录
经济农村 社会法则 部门街道 特产团购

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新引擎

   日期:2024-01-12     浏览:127    评论:0    
核心提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近年来,我州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坚持以学促干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近年来,我州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坚持以学促干,大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精力聚焦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加强政策研究、积极谋划举措,持续抓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切实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

“以往隔壁邻居都是竞争对手,现在我们抱团发展了,大家都是合作社社员,有了共同的大米品牌,我还担心他种得不好影响产量呢。”勐海县勐遮镇曼勐养村一名村干部说,在党总支的带领下,曼勐养村聚焦水稻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总结深化合作社党组织、党员、党的工作“三覆盖”经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了规模化、抱团式发展的产业新业态,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小整合”注入“大活力”

清晨,曼勐养村的嘎拱农贸市场熙熙攘攘,村民自家种的时令蔬菜水果和各类日常百货应有尽有,充盈着满满的人间烟火气,吸引着附近村寨和周边乡(镇)的群众前来采购,要说其中生意最火爆的还是玉娥囡撒撇米线店。

店主刀玉介绍,以前她家的米线店还只是一间茅草房,面积不大、操作空间狭小。2016年,嘎拱农贸市场建成后,她家成为第一批入驻的商户,因为食材新鲜、味道好,不少人为了吃上这口撒撇米线特地从城里甚至外地赶来。嘎拱农贸市场的建成聚拢了人气,让刀玉这样的经营户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如今,好口碑又带来了更多的人流量。

长期以来,因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曼勐养村常年吸引着大量商贩、特色餐饮从业者等前来开展经营活动,但村集体却没有从中分到“一杯羹”。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老大难”问题,2016年,村党总支通过整合移民搬迁项目和村集体资金450万元,建设占地1984.8平方米、共有临街铺面20间和大小摊位77个的嘎拱农贸市场,吸引了周边商户到此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餐饮服务、百货副食等的批发零售。

曼勐养村党总支书记岩应胆表示:“这个市场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村民每年户均增收1万余元,不仅提升了村组自身‘造血’功能,又为周边群众赶集和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  

“小稻谷”扛实“大责任”

机器轰鸣,生产繁忙。立冬已过,曼勐养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大米加工厂内,各类精细加工的大米产品正打包待发售。

曼勐养村位于云南“六大名米”之一的勐海香米核心区,口感佳、品质优的勐海香米备受市场青睐。过去,曼勐养村的稻谷售卖以农户零售为主,小、散、弱,价格波动较大,村民们守着好大米却卖不到好价格。

乘借我州大力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东风”,村党总支立足资源禀赋,成立曼勐养农业专业合作社,将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经济优势、群众能动性有效融合,一揽子解决了集体穷、群众散、产业弱等现实问题。杂乱无章的5500亩耕地被整合改造成大片良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消除了一家一户规模小、升级难、成本高的弊端,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水稻产业全链条。社员从成立初期的59户增加到212户,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000余户,2023年分红29万元。目前,培育出“傣坝田园”“水傣香”等大米品牌,完成线上销售1000吨,销售额达500万元,破解了“卖不好”的瓶颈。

有了“给力”的合作社当“靠山”,作为社员的勐遮镇水稻种植大户岩温发有了更足的发展信心:“合作社收购的价格稳定,比市场价高,技术服务、销售都有保障,明年我计划把种植面积从现在的1200亩增加到2000亩。”

“边角料”结出“致富果”

正值柠檬成熟的季节,在曼勐养村柠檬种植基地,只见绿油油的柠檬树枝繁叶茂,枝头挂满了柠檬,村民正穿梭在柠檬树下,采摘、搬运新鲜的柠檬。2018年,村党总支领办勐海金柠农业专业合作社,动员农户以闲散土地入股,实施规模化经营,种植柠檬500余亩,村民户均增收2万元,让“酸”柠檬成就了“甜”事业。

曼勐养村各村民小组和村民手中土地、鱼塘、茶山等小、碎、散“边角料”,因分散、面积小或者缺乏灌溉条件等劣势,利用率较低,村党总支当起了“大管家”,有效盘活了“沉睡资产”。

为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村党总支主动引进蔓莓(西双版纳)果莓、科思达、黑革萝等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订单+仓储”的产业模式,种植蓝莓、树莓等果莓3200余亩,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带动700余户3700余名群众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0余万元,年人均增收3.6万元,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023年7月,村党总支领办成立勐海曼勐养振远农业专业合作社,与蔓莓(西双版纳)果莓种植有限公司达成新合作意向。“通过以合作社成为企业中型种植户的方式,计划2024年独立管理5公顷蓝莓果园,投产后将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人年均工资可达2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每年还可以增收约50万元以上。”岩应胆表示。

“小奖补”催生“大动力”

为激发村组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村党总支将村组干部工作补助与集体经济收入挂钩,制定村集体经济创收奖励制度,规定集体经营性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组可提取5%至15%的资金用于发放村组干部补助。

经过走访调研、分析研判、综合评定等方式,村党总支准确评价村组干部履职情况,履职情况与村组干部的工作报酬、激励奖惩等挂钩,持续打造过硬村级带头人队伍。截至目前,曼勐养村和曼来、曼勒、曼广等4个村民小组累计发放村组干部补助24.88万元,最高个人补助达1.49万元。

勐遮镇组织委员玉燕罕说:“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村组干部的精神面貌和作风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未来我们将进一步用好村集体创收奖补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如今,在西双版纳州,党组织在基层搭起了联农带农致富桥梁,以“党组织+”发展产业的多种模式在基层不断创新,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明显。2023年前三季度,全州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四。农村基层“党建强、产业兴、村民富、生活美”的和美乡村绚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西双版纳落实“重实践”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记者 何茜茜 张思建)

 
责任编辑:杨春萍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